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以下簡稱MIA)於2008年開幕,背後有卡達王室所支持。為華裔美籍建築師貝律銘晚年的作品之一。

建築本身是座落在一個人工島上,如同雪梨歌劇院般的乳白色的外表,乍看之下是一棟完全現代的建築,事實上融合了傳統伊斯蘭的元素在裡面,如類似清真寺的平面布局、伊斯蘭婦女罩袍下的雙眼等,化身為卡達現代與傳統文化中的連接橋樑。而作為這座橋樑的奠基者,貝律銘本人花了許多時間去深入瞭解建築背後城市或環境本身的文化與故事,就如同他之前的作品-羅浮宮前的金字塔一樣。


貝律銘在接下為杜哈設計MIA時,開始著手尋找伊斯蘭的靈感,畢竟每個地方的伊斯蘭不盡相同,從伊比利半島到印度的蒙兀兒都有伊斯蘭的蹤影。一開始貝律銘覺得西班牙哥多華宏偉的大清真寺影響無遠弗屆,似乎可以最為代表,可是轉念想想之後,哥多華雖然盛極一時,但其伊斯蘭受到歐陸的基督宗教影響很大,並不全然純粹;隨後基於同樣的理由,蒙兀兒王朝的勝利之城,法悌普希克利也不符合貝律銘心目中的形象。
他想,或許最渾然而成的伊斯蘭也許就得更往源頭去找吧?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的伍麥葉大清真寺位於大馬士革算夠接近伊斯蘭的誕生之時,但對於貝律銘來講,大清真寺受到了拜占庭跟羅馬建築的影響,輾轉尋覓了數個地點之後,他來到了突尼西亞的蘇斯參觀了當地的堡壘,在那裏貝律銘眼見堡壘本身樸實的建築在一天不同的光線間突然豐富活絡的起來,靈感似乎就在那一剎那之間有了那麼一回事。最後他終於在埃及開羅的Ahmad Ibn Tulun清真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他心目中伊斯蘭之美。

貝律銘表示:”哥多華的清真寺太繁複及多彩了,真正的伊斯蘭不是應該是坐落於沙漠之中,嚴謹但又簡約的設計,並讓(陽)光來帶給其靈魂。”而開羅的Ahmad Ibn Tulun清真寺由類似沙漠顏色的暖色調岩石所建成,簡單莊重,但在一天中不同陽光的角度照射下,建築物、柱子所呈現的光影變化其豐富程度好似整座清真寺有了生命一般。而這光影變化的遊戲可以從MIA內外皆可一見,清真寺的外觀用簡單的話語來形容是許多白色大積木堆成的金字塔,不同的角度將會與光線擦出不同的美麗火花,而內部的情況呢?站在博物館正中樣抬頭仰,其穹頂是由不同層不同形狀堆疊上去,當光反射下來,就會呈現豐富的層次變化。
有機會造訪卡達首都杜哈,別忘了早訪這座城市舉世無雙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埃及開羅Ahmad Ibn Tulun清真寺

arrow
arrow

    滾滾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